有人說,有什么是比到其他國家的報刊亭轉(zhuǎn)一轉(zhuǎn)更激動人心的事兒呢?因為在他們眼里,報刊亭這個小小的角落,被視為當(dāng)?shù)匚幕囊环N投射,是一個寫滿記憶的地方。而我更留戀報刊亭里陳列的那一本本充滿靈性的《讀者》雜志,一個與我相隨無數(shù)個日日夜夜的心靈讀者……
相識
回憶起我的初中時代,似乎有些遙遠卻記憶猶新。那時的我們,騎著自行車穿行在鄉(xiāng)間小路,扛著儲物木箱上學(xué),領(lǐng)著飯菜票去食堂,以穿喇叭休閑褲為時尚;勞動課還要拿著簸箕和鏟去班級清潔區(qū)和果園分管區(qū)去勞作……在那個單純美好的日子里,我遇到了對我影響最深的老師,也隨之結(jié)識了心中這位書友——《讀者》。這位老師經(jīng)常給同學(xué)們捎來一些課外讀物,而我最愛的就是《讀者》,它內(nèi)容豐富,又能給人真善美的心靈感悟。人物、社會、人生、生活、文明、藝術(shù)等等,這本書就像叮當(dāng)貓的百寶箱,含世間百態(tài),且充滿神秘色彩,讓我如至珍寶般,貪婪地吮吸著它給我甘甜雨露。對于我們這些沒有足夠零花錢購買書籍的“80”后少年們,這樣的閱讀就是一種時代的享受。還記得魯迅的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,少時,老家街角邊也有一間三味書屋,是小街里獨有文化韻味的地方??上?,書屋經(jīng)不起時代變遷而衰落消失。唯有像《讀者》這樣的書籍,經(jīng)歲月滄桑,品人間百味。
相知
暢游《讀者》的知識海洋,讓我擁有一份閱讀的寧靜和快樂。這種感受一直持續(xù)到高中時代。也許冥冥之中,就有一種緣分,讓我與《讀者》成為良師益友。還是初中的那位老師,和我一起走進了同一個高中校園,因此,老師的書房成為我第二個“圖書館”。捧著它,在那條綠蔭校道上,在那棵蒼翠的大榕樹下,勵志當(dāng)下,遙想未來的場景最令人難忘。
毋庸置疑,每一位在高考戰(zhàn)場上奮斗過的我們,點點滴滴,依舊觸動人心。誠然,我也曾在得意時欣喜自豪,失意時彷徨無措。是《讀者》,這位與我心有靈犀的書友,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重拾最初的理想和信念。往往給我這般勇氣和動力的,便是書里面的名人軼事、啟迪文章。印象最深的便是大榕樹生長的啟示。在《讀者》里面看到過一篇文章,提到榕樹根沖破巖石的壓迫,頑強生長的內(nèi)容,讓我備受鼓舞。頂著高考壓力的我,一度厭學(xué)和迷茫,但無意間看到這樣的文章,似乎喚醒了我的心志。一邊品讀文章,一邊自我反省,恰好碰到校園那一棵同樣頑強生長的大榕樹,我不禁感同身受。樹干亦能沖破巖石的重壓毅然挺立,人豈能在困難和阻礙面前頹廢不前?這個難關(guān),是《讀者》陪我走過的,我很感謝它。
相伴
與《讀者》相識相知十余年,它伴我讀書,伴我成長,讓我體會人生千姿百態(tài)。然而,大學(xué)時代的我忙著階段性的臨考學(xué)習(xí),忙著社團工作,忙著交友出游……一度淡忘了它,淡忘了閱讀,熱衷于外在世界的刺激和享受。畢業(yè)后工作,朝“八”晚“六”,庸庸碌碌;工作后成家,票子房子車子,無一不憂……日子過著,過著,漸漸地,似乎遠離了沒有聲囂的閱讀,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開始變得單調(diào),情緒躁動,抱怨世事。每每如此,當(dāng)我再次翻開《讀者》,才能尋得一份心靈的慰藉,寧靜而致遠。唯有此刻才頓然醒悟,這位良友一直伴隨著我,從未離開。不需要刻意地專研,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閱讀,每天偶爾給自己品一壺“文化茶座”,嘗一份生活“點滴”,觀一眼“社會之窗”,賞一幅藝術(shù)作品,會一位“生活之友”,笑一聲“漫畫與幽默”……一切皆淡然。
也許有人會說,這些內(nèi)容在電腦、手機上隨時可查閱,沒必要這樣讀書。但是在我心目中,手捧一本書,心留一縷香,電腦癡、低頭族,永遠得不到真正讀書的樂趣和享受。
《讀者》就是這樣一位良友,與我相隨,伴我成長。我可以說,《讀者》,你就是我的“讀者”。因為讀你而自悟;你知我心,我亦讀懂我心。
(作者系威寧捷信公司黃丹丹)